Search

▍面對疫情挑對「思考框架」 做最佳決策

思考框架出了問題,就可能帶來災難。關於...

  • Share this:

▍面對疫情挑對「思考框架」 做最佳決策

思考框架出了問題,就可能帶來災難。關於這點,讓我們以專家和決策者過去兩次如何面對流行病疫情為例,解釋挑對框架有多重要。

2020 年初,許多國家的公衛部門開始得到新型冠狀病毒的警訊,但全球還不知道自己是面對哪種疾病的挑戰。當時已知有七種冠狀病毒會影響人類健康,感染率和致死率大不相同,有些冠狀病毒只會引發普通感冒,但也有像是 SARS(2002 年至 2004 年爆發於亞洲)和 MERS(2012年爆發於中東)的病毒,引起的症狀更嚴重、潛伏期更長,致死率分別高達 10% 和 35%。然而,全球過去就經歷過冠狀病毒疫情爆發,而且也像伊波拉病毒一樣,最終得到抑制。

或許正因如此,雖然發現了 SARS-CoV-2 這種病毒,也瞭解它引起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(Covid-19,新冠肺炎)這項疾病,各國卻不知道究竟要採取多激烈的應對措施。中國將武漢封城,這幾乎是只有極權政體才會做、才能做的手段。義大利則是根本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,就發現病例爆增。有一段時間,倫巴底的醫院已經完全不堪負荷,醫師不得不流著淚,為老年病人施打鎮靜劑,讓他們可以走得比較安寧,也能節省有限的醫療資源,保留給年輕的病人。

這次也像是 2014 年世衛組織和無國界醫師的情形,所有國家都取得同樣的資料數據,但因為對新冠肺炎的思考框架不同,就會定出不同選項、採取不同行動,而這就影響了危機爆發後的結果。以英國與紐西蘭為例,就可以看出不同的思考框架會帶來怎樣不同的結果。

紐西蘭將新冠肺炎視同 SARS,採取的是加以「掃除」的態度。雖然紐西蘭並未經歷 SARS,但是該國衛生官員定期與臺灣及南韓等受害地區的官員聯繫,發展出健全的疾病監控系統與政策。因此,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初期,紐西蘭衛生官員立刻進入災難應變狀態。紐西蘭總理阿爾登認為,反應過度總比反應不足來得好。她在 3 月向紐西蘭國民表示:「我們現在只有 102 例,但義大利也曾經只有 102 例。」於是,紐西蘭鎖國、關閉邊界,並且全力追蹤所有案例的接觸史。

與此同時,英國所採用的思考框架是認定新冠病毒類似於季節性流感,採取的是予以「減緩」的策略。英國衛生官員認為,新冠病毒總有一天會傳遍全國,最後達到群體免疫。於是,英國很早就放棄了做檢測與病例追蹤,也比歐盟會員國更晚讓學校停課、更晚禁止大型集會。一直要等到流行病學模型顯示,新冠病毒會造成英國的國民保健體系崩潰,官員才終於決定全國封城。到了 6 月初,阿爾登總理宣布紐西蘭已無新冠肺炎病人,但英國因新冠肺炎而喪命的人數達到五萬人,是全球前幾高。

兩個國家,同樣的資料,卻因為不同的思考框架,而有了不同的行動。而結果也全然不同。

思考框架能協助我們前往想抵達的地方,但我們得先選定方向。這一方面令人放心,知道自己仍然有所掌控,但同時也令人想來害怕。思考框架雖然好用又強大,價值非凡、必不可少,但到頭來,還是得由我們來做出選擇。

.

以上文字摘自
《#造局者》
思考框架的威力
Framers: Human Advantage in an Age of Technology and Turmoil
.
作者:庫基耶, 麥爾荀伯格, 德菲爾利科德

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

各位朋友好:

這是今天(9/24)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,抽書三本,歡迎參與。

要跟各位談一談,這個對一般人陌生,但又日日使用的大腦能力。說「思考框架」是一種「能力」,好像不夠精確,因為這個概念應用甚廣,而且影響巨大。

「有時,答案其實一直存在。但我們困在自己打造的思維框架之中,所以才看不到。」

這本書需要花點時間看,但能看懂,又能應用,我們的心理世界就能更加寬闊自由。

祝願您,能抗拒無效的思考框架,騰出心理的餘裕!

.

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,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,並設成公開。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、寄送(不包含國外地區),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